我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,买了一个课程后,听的时候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,但是听完之后却感觉没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,更别提学以致用了~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选择的课程不是优质课程。
那怎么样才能买到优质课程?
那得听听我这个金牛座来说说了,因为金牛座最大的特点就是抠门,所以我买课是非常谨慎的~
迄今为止,我也只付费听过一次线下课(杨天颖的商务演讲课)、线上课程也只在《得到》订阅了6个课程,我可以拍着胸脯说,我买的课都是有真金白银的~
今天,我就跟你分享如何用最少的钱学到最有用的课程?
课程大纲是否有模型
最近看了一本书,叫《如何成为一名厉害的培训师》,我非常有共鸣。
书中有句名言是“培训恒久远、模型永流传”,意思是培训课程必须要有一个模型串起来,这样学员才能记得牢、用得好。
什么是模型呢?
就是用视觉化的图形,系统地呈现出课程逻辑。
比如,很早就有人提过“积极主动”、“以终为始”、“双赢思维”等等概念,但为什么就《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》这本书和相关的课程火了呢?
原因就是史蒂芬.柯维用圆盘模型将所有的概念串起来了:
再比如,年“我是好讲师”大赛,很多老师选的主题是关于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,但为什么唯有张家瑞老师的课程让评委一致好评最终获得第一名呢?
原因就是他用SOS求救信号模型巧妙地作为课程的目录,让人印象特别深刻:
再比如,我在得到花了19.9元买了个精力管理的课程,听完之后马上就知道该怎么提升自己的精力了,现在回过头来看,发现老师用一个金字塔模型作为课程大纲,所以感觉特别清晰:
所以,我建议你在买课的时候,首先要看看课程大纲是否有逻辑,是否有模型,是否有系统~
How部分是否有可操作性
樊登老师说过,他之所以喜欢欧美培训,原因是老外特别擅长将事情拆分成可操作性的步骤。
什么叫做可操作性的步骤?
比如经典问题“把大象放进冰箱里”,答案就是“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,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,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”。
这“三步”就是可操作性的步骤。
但是,在很多课程里,却更多的在强调why和what,在How部分也只是碎片化的给予一些技巧或者鸡汤。
比如,下面这份关于执行力的课件,前面两部分是what和why,说了一些学员本身就知道的事;而到How部分,却没有可操作性的步骤,只是讲了一些概念而已:
再比如,下面是一个关于workshop的培训,How部分内容是“明确目标、常规操作流程、现场环节操作流程、活动小结”,学员学完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系统地做一个workshop:
所以,在我的课程里,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警惕知识的诅咒,一定要站在学员的角度让他们掌握到具体可操作性的流程和步骤。
比如,在给圈外商学院的直播课里,我给出了探寻底层逻辑的五个步骤:
再比如,在4月10日即将开始的深圳版权认证课上,我将演讲PPT的流程拆解成了三步,然后每一步再拆解成更细的步骤:
所以,一个课程好不好,跟讲师的同理心很相关,你可以去看他有没有在How部分给了你可操作性的步骤~
案例是否跟你相关
互联网时代,知识的理论已经非常透明了,只要一百度,什么理论知识都能搜的到。
比如,你想知道金字塔原理是什么,一百度就出来一堆解释;你想知道什么是领导力,知乎也有一堆答案~
但是,你却很难搜到跟自己工作相关的案例,所以你需要在课程中去寻找。
然而,很多课程中的案例跟我们的职场却毫不相干,让你在课堂上听得频频点头,但却无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~
比如,我曾经听过一个《结构化思维》线下课程,老师给了一段文字让学员用思维导图画出其结构:
金字塔的形状,使它贮存着一种奇异的“能”,能使尸体迅速脱水,加速“木乃伊化”,等待有朝一日的复活。
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,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;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,24小时后取出,仍然鲜美清新;如果你头痛、牙痛,到金字塔去吧,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,如释重负;如果你神经衰弱、疲惫不堪,到金宇塔里去吧,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、气力倍增。
当时我就很纳闷,这道题目应该给中小学生做阅读理解还差不多,给职场人做干嘛呢?
这跟职场根本毫无关系啊!
《金字塔原理》的作者是咨询顾问出身,书中的案例也基本上都是咨询案例,跟非咨询从业人士相关性不大~
所以,在我拆解《金字塔原理》这本书的时候,我全部换成了“邮件”、“口头汇报”、“PPT演讲”等跟职场贴近的案例,你可以去B站搜索“三爷PPT”即可免费学习~
最后,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,判断一个课程的优劣有三个维度:
1)课程大纲是否有逻辑模型,是否让你一目了然、印象深刻?
2)课程内容How部分是否给予了可操作性的步骤,你可以马上就学以致用?
3)课程是否讲解了跟你相关的案例,让你能够马上借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