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寒是岁末的重要节气,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。在中国的一些地区,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许多重要的民俗活动,如除旧布新、制作腊味以及祭灶、尾牙祭等。其中,尾牙祭也被称为“做牙”或“做牙祭”,民间有全家坐在一起享用“食尾牙”的习俗。流行的年尾“年会”则是尾牙祭的遗俗。
大寒迎年是与春节紧密相连的,因为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。当大寒一到,离春节也越来越近,年味也愈来愈浓。人们开始按照传统惯例,忙着扫屋除尘、除旧布新、制作年肴、置办年货,期待着阖家团聚,静候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的到来。
什么是寒?在古代象形文字中,“寒”字由宝盖儿和两点水组成。宝盖儿代表屋子,而两点水则代表屋外的冰。中间的部分则代表一个人在晚上蜷曲着身体睡觉。
据《三礼·宗彝》记载:“大寒为中,优于小寒,故称大寒。”而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引《三礼义宗》也有类似的说法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。自十一月一阳交初起,至此始彻,阴气出地方尽,寒气并在上,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也。”这表明在大寒节气中,阴气已经消退殆尽,只剩下寒冷的天气了。
大寒是岁终之时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当它过去后,冬去春来,一个新的轮回又开始了。
大寒三候
一候鸡始乳。乳,育也。马氏曰:“鸡,木畜,丽于阳而有形,故乳在立春节也。”
大寒之日“鸡乳”,鸡是木畜,提前感知到春气,开始孵小鸡了。
二候征鸟厉疾。“征鸟厉疾”。征,伐也,杀伐之鸟,乃鹰隼之属,至此而猛厉迅疾也。征鸟是指鹰隼之类远飞之鸟,厉疾是厉猛、捷速。
三候水泽腹坚。“阳气未达,东风未至,故水泽正结而坚。”——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“水泽腹坚”上下都冻透了,寒至极处,按物极必反原理,坚冰深处春水生,冻到极点,就要开始走向消融了。
大寒习俗
食糯与喝粥:在大寒节气这天,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,同时也有喝粥的风俗。尤其是腊八粥,它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,不仅味道香甜,而且寓意吉祥,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做牙与祭灶:做牙,也称“做牙祭”,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,俗称的美餐一顿为“打牙祭”即由此而来。而在大寒期间的农历腊月廿三,人们还有祭灶的习俗,用关东糖涂抹在灶王爷嘴上,寓意“上天言好事,下届保平安”。
尾牙祭与年会:尾牙祭是商家一年活动的“尾声”,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“先声”。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,叫做“头牙”;十二月十六日叫“尾牙”。尾牙祭的习俗在福建等地非常流行,商家们会在这一天宴请员工,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。现代的“年会”可以说是尾牙祭的遗俗。
迎年与备年货:大寒节气靠近农历新年,因此人们开始忙着除旧布新,腌制年肴,准备年货。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郁的年味,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喜悦。
吃消寒糕与鸡汤:在北京地区,大寒时节有吃消寒糕的习俗。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,吃消寒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驱寒保暖,还寓意着“年年高升”。而在南京等地,人们则会在大寒时节喝鸡汤,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滋补方式。
踩高跷与滑冰:在一些地方,大寒时节还有踩高跷和滑冰的习俗。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,还能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。大寒节气的文化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,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。在这个特殊的时期,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习俗,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同时也要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和发展,使这些文化习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。
编辑
阅读+运营部
图片视频来源
网络
文章编辑
AI智能编辑器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部分图片和内容数据来自网络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从该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shenjingshuairuoa.com/sjsrsm/121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