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旧雪尚未消,新梅迎春笑。”昨日大寒,今日除夕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的学生们用自创的大寒节气诗、小报、思维导图等作品辞旧迎新。
这一学期,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“诗情画意话节气”活动,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节气知识,体验节气文化,很快成为学生心目中的“爆款”。秋分、霜降、寒露、立冬……学生们细细描摹每一个节气,打造属于上师附中学子的专属浪漫。
传统节气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。在地理教师施澜看来,节气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,“它是古人对于天时地候的观测总结,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也印证了古人的智慧,例如春分和秋风,冬至和夏至与太阳直射的纬度有直接关系,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五个节气则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。”
尽管如此,如今不少青少年对节气并不太敏感。“诗情画意话节气”活动以语文、地理、美术学科引领学生做节气相关自然地理知识思维导图、小报,以节气的美学、情感、人文等元素融入绘画或诗歌创作,诞生学生们自己的作品。
学生们展示马勺作品
“新课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、学生经验的联系,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,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,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活动中,跨越语文、地理、美术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并介绍节气,增强文化意识、民族自信。”美术教师徐晨说,学生们交来的作品常常让自己惊喜。学习色彩知识一课时恰逢小雪节气,学生们大多将冷色系如蓝色、紫色与冬天相联系,六(3)中队叶怡琳的画面却是暖色调的,表达自己感受到冬天的温暖。有的学生选择诗歌创作,也不忘给自己的小诗精心配画插图。
耳目一新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。施老师展示了学生孟炜祺的冬至节气思维导图,色彩丰富、俏皮可爱,介绍全面且简单易懂,“让我眼前一亮,真是一幅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作品!”
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学习?老师们做了精心策划。为了教学生们学会诗歌创作,在讲解诗歌创作技巧的基础上,语文教师代昭贤和同事们特意去学校附近公园用镜头记录秋日特写,带回课堂和学生分享,以此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。一开始学生们的创作颇有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的伤感,一位学生别出心裁地由秋景写到对父母辛劳的感恩,经过分享和讨论,学生们大受启发,写作题材也渐渐丰富起来。
“童心好乐风难阻,天高云淡一纸鸢。”六(1)班张瑞涵从楼下寒风中兴高采烈放风筝的孩子受到启发,“忘记了学习的乐趣,就会慢慢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。”“袅袅凉风送亲情,泠泠寒露伴长夜。”是六(3)班屠思恩对亲情的感悟。
“评价作品怎能以成绩论英雄?少年情怀总是诗!”为了让学生有创作发表的成就感,学校用官微发表学生们的作品。老师们认真指点,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的机会。老师和家长们纷纷转发则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。
“原本写作文都有点发怵的孩子第一次学着写诗,没想到作品被选上官微,那种被肯定和获得感让他很受鼓舞。”六(2)班周力行的父亲周先生为活动点赞。他经常陪伴孩子外出散步,一起观察随着节气变换出现的景物变化。短短两三个月的细致观察和练笔,他明显感觉孩子的描写能力有了提升,对作文也“有些感觉”了。
教师的点评尤为关键。“为什么这位同学的诗写得好?他是如何思考的?又是如何修改的?”代老师说,刚刚在课上被老师点评妙笔的学生,课后就被同学们团团围住请教写作心得,享受“追星级待遇”,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可见一斑。“这就是孩子们相互之间质朴的肯定和激励吧!”学生们的热情也激发了代老师的工作动力,“只要是同学们乐意写,我们就创造平台给同学们写!”
“节气不断流转,我们会一直在努力前进的路上,将这一项目做的更好。”徐晨老师说。
图片由学校提供
上观号作者:东方教育时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