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。其由来可追溯至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大寒,十二月中。解见前。”在描述小寒时,则是“小寒,十二月节。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则大矣。”由此可见,大寒和小寒是相对的,十二月初寒气较弱,称为小寒,十二月中寒气较强,称为大寒。根据《孝经纬》一书的记载:“小寒后十五日,太阳黄经度,斗柄指丑,为大寒,至此凛烈极也”。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引《三礼义宗》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,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”。据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引《三礼义宗》解释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……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”。这表示大寒和小寒是相对的,小寒表示月初寒气较弱,而大寒则表示寒气增强到了极点。
另外,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:“一候鸡乳;二候征鸟厉疾;三候水泽腹坚。”这意味着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。而鹰隼之类的征鸟,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,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,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。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,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,且最结实、最厚。这些都是古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。
大寒时节,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,寒潮频繁南下,风力强劲,气温骤降,地面积雪不消,形成冰天雪地的景象。此时节,中国各地的田间农活相对较少,北方的农民忙着做积肥和堆肥等准备工作,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好准备,同时也会加强对牲畜的防寒防冻措施;南方的农民则会加强小麦等作物的田间管理,做好经济作物的防寒工作。
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在这一天,各地有不同的习俗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:
1.尾牙祭: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“牙”的习俗。所谓二月二为头牙,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“牙”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。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(南方叫润饼)吃,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,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。
2.吃糯米饭:在大寒时节,南方家庭通常会煮糯米饭。糯米性温,有补脾益气、御寒滋补的功效,特别适合寒冷的天气食用。
3.吃消寒糕: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,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,有温散风寒、润肺健脾胃的功效。
4.喝鸡汤:大寒时节喝鸡汤也是一种传统习俗。鸡汤性温,有温中益气、补虚填精、健脾胃、活血脉、强筋骨的功效。
5.除尘:大寒时节,家家户户都要除尘。除尘的目的是为了除旧迎新,以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6.腌制腊肉:在大寒时节,许多地方有腌制腊肉的习俗。将猪肉、鸭肉等肉类腌制后,可以保存较长时间,并且味道鲜美。
7.祭祖:在大寒时节,一些地方也有祭祖的习俗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,烧香、点烛、供奉食物,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。
8.制作窗花:在大寒时节,一些地方也有制作窗花的习俗。窗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,通常用剪纸或刻纸的方式制作,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。
9.腌制腊肉:在大寒时节,许多地方有腌制腊肉的习俗。将猪肉、鸭肉等肉类腌制后,可以保存较长时间,并且味道鲜美。
谚语
大寒到顶点,日后天渐暖。
小寒不如大寒寒,大寒之后天渐暖。
大寒不寒,春分不暖。
大寒不冻,冷到芒种。
大寒牛眠湿,冷至明年三月三。
小寒天气热,大寒冷莫说。
大寒大寒,无风也寒。
大寒东风,五谷丰登。#开始谋划我的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