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凌晨4时39分,迎来了庚子年最后一个节气——大寒,而这一天刚好是庚子年的腊月初八。大寒遇上腊八,纯属巧合。之所以说这是巧合,是因节气是农历中的阳历部分,以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而定。而腊八、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据阴历而定,以朔望月为准。虽然两者的时间都相对固定,但重叠在一起的机会不大,也没什么规律可言。大寒和腊八的“偶遇”,在本世纪已是第二次,上一次是年1月20日。而在上世纪,仅发生了3次,分别是年1月21日、年1月21日、年1月20日。宋黄庭坚《雪寒帖》大寒迎年有哪些风俗?大寒是十二月中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,寓意旧的一年即将过去,新的一年即将到来。腊八也有相似的寓意,俗话说,“过了腊八就是年”,腊八一过,便正式开启了“过年模式”。从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,民间会有一系列“大寒迎年”活动。归纳起来,主要有以下风俗:1、食糯。就是在大寒节气期间,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。糯米味甘、性温,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。2、做尾牙。“牙”是我国民间祭拜土地神的仪式。每月的初二、十六,人们都要立社祭祀酬报土地神,称为“做牙”。祭拜后的一顿美餐称为“打牙祭”。每年的二月初二(古时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)为最初的做牙,称为“头牙”。腊月十六为最后一次做牙,称为“尾牙”。一年中24个“牙期”,以尾牙最隆重。时至今日,传统的尾牙已演变成工商界年终酬谢员工的聚餐活动。3、制作腊味。腊月天寒地冻,吹西北季候风,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,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。大寒已近年,旧时家家赶制腊味,为过年准备菜肴。4、趁墟。购买日常用品,置办年货。墟期分一四七、二五八、三六九日,除初十外,天天都是趁墟日。5、赶婚。古人认为至腊月底诸神要上天“汇报工作”,人间百无禁忌,这时嫁娶不用挑日子,又是农闲,正是“岁晏乡村嫁娶忙”之时。6、除尘洗浴。年尾“除尘刷墙,扫除不祥”,一般在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进行。年尾理发洗浴,也是寓意洗去烦恼和晦气。7、糊窗贴年红。“糊窗户,换吉祥”,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。过年前几天,便贴春联、门神、年画、福字等,称为“贴年红”。南北朝时开始有“腊八节”之说在南北朝以前,并无“腊八节”之说,只有月“腊月”和“腊日”。古人云:“腊者,猎也,言田猎取禽兽,以祭祀其先祖也。”因“腊”与“猎”通假,“猎祭”亦称“腊祭”。因在十二月举行,故称该月为腊月,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。早期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,汉以后才将腊日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。至南北朝时,始将腊日定为腊月初八。南朝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说: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。”自此相沿成俗。在腊八节出现之前,腊日的主要风俗是举行“大傩仪”和“鸣腊鼓”,目的是“逐疫”。“傩仪驱疫”是古代腊祭的一部分,通常是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。届时,人们戴上假面具,敲击细腰鼓,以示赶走邪魔。汉画像石大傩仪舞者《吕氏春秋·季冬纪》说:“命有司大傩,旁磔,出土牛,以送寒气。”意思是,到了腊月,天子命令主管官吏举行大傩仪,四方城门都准备好用于祭祀的牺牲,并制作土牛,以示送走寒冬之气。明人张岱在《夜航船·冬·傩神逐疫》中说:“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,……于是制为傩神,赤帻玄衣朱裳,蒙以熊皮,执戈持盾以逐之,其祟乃绝。”大祭之后,当然也要饱餐一顿。东汉蔡邕《独断》记载:“腊者,岁终大祭,纵吏人宴饮也。”到了宋代,腊鼓成为乞钱者的工具。南宋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自入此月,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,装妇人鬼神,敲锣击鼓,巡门乞钱,俗呼为打夜胡,亦驱祟之道也。”清《村童腊鼓图》而此后腊八节的主要风俗也为之一变,喝腊八粥、做腊八蒜成为最主要的习俗。下一次大寒与腊八相遇,就要等到年了大寒是重要节气,腊八是重要传统传日,各自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。而当大寒遇上腊八,本应隆重过节,除了吃糯喝腊八粥,喝酒聚餐更少不了。但现在疫情仍在,大家还是谨慎为妙。今年过后,下一次大寒与腊八相遇,就要等到年了。丰子恺《施粥》文: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钟葵图: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钟葵(翻拍)编辑: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李亚妮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
http://www.shenjingshuairuoa.com/zlsjsr/122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