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雪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。大雪,斗指癸,太阳到达黄经度,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日~12月8日。大雪和小雪、雨水、谷雨、白露等节气一样,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。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,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,并不表示降雪量一定很大。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,天气大雪专指降雪强度较大的雪。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,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,即气温与降水量(气象上将雨、雪、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叫做“降水”)。大雪时节,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,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℃或以下,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,会降大雪,甚至暴雪。气象学界认为,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,是“大雪”节气的本质特征。然而,也有一些人对大雪节气的由来有不同的看法。他们认为,大雪节气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,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古代农耕社会,人们通过观察天象、气象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走势,以便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。当时,人们根据长期观察和实践经验发现,在大寒时节过后一段时间里,天气会变得异常寒冷,降雪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。因此,他们将这个时节称为“大雪”,以提醒人们做好防寒保暖和应对降雪的准备。此外,还有一些人认为,“大雪”这个节气的名称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。在古代中国,人们普遍认为冬季是祭祖的季节,而大雪时节正是冬季最寒冷的时候,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之一。因此,“大雪”这个节气的名称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联。总之,“大雪”这个节气的由来有多种说法,但无论是哪种说法,“大雪”这个节气都代表着冬季的来临和气温的进一步降低,提醒人们做好防寒保暖和应对降雪的准备。同时,“大雪”节气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