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神经衰弱 > 神经衰弱症状 > 正文 > 正文

神经衰弱,那种学生病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2/7/9 13:58:19

在我们那代学生的周围,有一种足以导致休课停学的学生病,大名“神经衰弱”。我有一位小师姐,就因为神经衰弱,从广雅的学霸,被迫休学一年后,最后连大专也考不了。小师姐差点成为咱的大嫂,这“差点”就在于,咱大哥是个精神类学科盲,而且神经质!他一听到通假于精神之“神经”,这两个字,就分不清“精神衰弱vs精神分裂”。大哥恐慌起来以后,不管小弟咱怎么跟他解释,都没有用!小师姐最后也没有变成咱大嫂,跟她丢掉大学机会,理由貌似一样地荒诞,却是她自己无法掌控。以后唯一的见面联系,就是她向俺推销过一次友邦公司保险。

几十年以后,神经衰弱这个“病”的名字,渐渐从学术范围内消失,正经点的,也只是存在于专业记者和中医领域,以及民间的茶余饭后。越来越多人也认识到,虽然“神经病”是最普众所知的“病名”,但是除了唠叨自己有神经病的家伙,那是真的神经病以外,“神经病”实际上是一个专职骂人的形容词。相当于英语中的NUTS!上海话中的“憨督”。不过,神经衰弱这种现象,在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。只不过,现在常常变身为“焦虑症,强迫症,抑郁症”之类的马甲,似乎而且变得更为广泛。某种程度上,所谓神经衰弱,可以作为“教育内卷程度”的观察指标。

约略听到,有这样的案例。有一位高中老师的女儿,幼儿园到小学,小学到初中,都是不惜代价地择校,自然也是不惜代价地上机构。但是结果却是步步低!从越秀区超一流幼儿园,到了一流的小学,然后到了次一流的初中,最后到了一流的职中,……,好吧!响应了党的号召,这也是一流的!据说是初中时,神经衰弱了。只是过程细节不太了解,和类似的广泛程度。

另一个案例,更清晰一点。也是有一位虎妈的女儿,职业不知道,似乎是专职母亲。娃从小在机构里不惜代价,赢在起跑线上。不过没有搞过奥数等竞赛类。可以理解为,集中在文科领域,非常优秀,虎妈或者孩子,就觉得搞奥数这些竞赛类拓展,没有必要了。“不要太辛苦了”,这是很多小学时优势的娃们和家长,常有的想法。比如说也曾经有一些家长,追问咱家小梦“辛苦不辛苦”,可能也不大相信,小梦回答说的“一点不辛苦”就是真的。把“拓展”看成不安分,把锻炼看成是辛苦,也是人之常情。同理,阅读对一些人是娱乐,对另一些人是负担。

“学科综合已经够好,还有机构保驾”,特别是女生,相对保守的选择,就不难理解了。虽然因为竞赛没有拓展,不容易进入,华附省实大奥等“奥数型”子弟兵队列;但是孩子初中时也是很出色,进了八大豪门中的老六老七的子弟兵民校中的重点班,而且名列前茅!但正在中考的节骨眼上,患上从前说的神经衰弱,今天叫焦虑症。女娃只能休学,与咱小师姐一个样子。一年后,也没有再上高中,进职中了。只是起跑线确实领先太多,每次考试总分领先第二名两百分!娃又想上大学了,但是虎妈已经吓坏了,再也“不让孩子,承受起学习的恐怖负担”。

对这种因“神经衰弱”而对学业按下暂停键的同学,本人是深表同情。

而且,越是了解到,所谓神经衰弱的虚假本质,是虚假的!本人就越是对这种,可以说是被自已,或者被自已的家长耽误的学友或孩子们,他们被腰斩了的前程,深表同情。

真正的致命原因,不是他们“曾经疑似的病”,而是他们已经,自已对自已的能力,自我否定!无论是孩子对自已的否定,还是家长,对自已孩子的否定!

因为,以目前为止,还没有听说过,有一位“神经衰弱而休学”的孩子,能够重修学业,回到原来的“暂停点”上的,——他们实际上已经自我否定了自已的能力,和学业上的可能性。

这种现象很偶然吗?也不见得!越是重点中学,越不见得,就只是偶然的个案。衡水中学的“神经比例,衰弱比例”有多少,俺不知道。但是就是去年,广州一家努力向衡水学习,高考成绩排第三第四的豪门,(家长粉丝群就争辩是第二第三!圈里有不同意的,他们会‘忠心耿耿’地跟你急!),校长在内部讲话中承认,也是提醒老师和家长们留意吧?谓:高三共出现40多位确诊的焦虑症学生,影响到了学业。对于一所年级有人的高中,就是5%比例。这还是“确诊的,受到影响的”的比例,私下的还不算了。衡水中学的比例,可能是只多不少吧?

如果仅仅从“最后统计的升学啥率”,来排比这些学校的话,“神经衰弱率高,焦虑症高,休学率高,……”,这些本来很严重的负面数据,对于衡水学校以及它的各地粉丝学校来说,却并非坏事。甚至于,常常反过来,丧事变成喜事。由于变相地强迫了一些陷入困境的同学“修学,退学,复读,转下一年级(运气差的就直到退学)”,的确提升了尖优机率同时,也缩小了统计基数,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自已学校升优率。衡水模式下的各类神校,为什么会有强烈的“越来越鸡血”的神经质,其原始动机和统计机制的相互吻合,其互相促进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只不过神经衰弱的本质仍然不真实!仍然是假的。它只是“不良的学习习惯,在高年级中积累”的效果,并不是一种疾病。但是不能认为发生率是少数。神经衰弱如果作为一种病症,——它在学生界的学业生涯之中,是彻头彻尾的“真实的虚假”病症;发生率可能非常高!——毕竟现在观察的眼睛,只是盯着最顶级的豪门!而绝大部分“患者”,在到达豪门前就垮下去了。

神经衰弱的发生机理,在于“逻辑与记忆”,两者之间共生性,而不是常被误解的,两者互相排斥。如果把“有效的知识”作为最终的学习目的,两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:逻辑是管理知识,形成有效知识的链条。因此,逻辑能力弱,意味着需要记忆的碎片多,形成的有效知识量少;为了应付确定的现实需要(比如应试),学习者需要的记忆量就变大,直到超出承受能力。

这就是所谓的神经衰弱。

逆定理就是:逻辑能力强的学习者,因为管理知识的能力增强,记忆力也会“显得更强”,甚至“过目不忘”——当然是对有用的东西,所谓“有效知识”而言。

这时,会被称为“高智商,天才”,或者说“专注力强”……,都只是同一描述对象,在不同描述角度下的同义反复。

信息竞赛学习群:;探索“竞赛带动综合"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shenjingshuairuoa.com/sjsrzz/10083.html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神经衰弱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