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穴方法
太冲穴位于足背侧,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(第一、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)。以手指沿拇趾、次趾夹缝向上移压,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,即是此穴。
太冲穴的作用附注:肝经输穴、原穴。
太冲穴意义: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。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,其性热燥。
运行规律:循肝经上传中封穴。
太冲穴功效:燥湿生风。太冲穴有熄肝风,清头目,理下焦,平肝泄热,舒肝养血,清利下焦的作用。
主治病症太冲穴主治肝肾、少腹、前阴及神志等疾患: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经闭、带下、崩漏、难产、乳痈、阴痛、精液不足、狐疝、遗尿、癃闭、淋病、呕吐、胸胁支满、绕脐腹痛、浮肿、便秘、飱泄、头痛、眩晕、目痛、喉痛、嗌干、口渴、厥心痛、筋挛、脚软无力、脚气红肿、五趾拘急、腰背疼痛、腋下肿、瘰疬等。
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、肝炎、胆囊炎、神经衰弱、肋间神经痛、血小板减少症、乳腺炎等。
太冲穴主治头痛,眩晕,失眠,癫痫,目赤肿痛,胁肋胀痛,黄疸,疝气,遗溺、尿闭,遗精,崩漏,闭经,滞产,小儿惊风,脚软无力,以及肝炎、高血压、精神分裂症等。
穴位配伍太冲穴配大敦穴治七疝;泻太冲穴、补太溪穴、复溜穴治肝阳上亢之眩晕;
太冲穴配合谷穴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;
太冲穴配肝俞穴、膈俞穴、太溪穴、血海穴治贫血、羸瘦;
太冲穴配间使穴、鸠尾穴、心俞穴、肝俞穴治癫狂痫。
临床上太冲穴与合谷穴相配,称“开四关”,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。
太冲穴配合谷穴,称为四关穴,有镇静安神,平肝熄风的作用,主治头痛,眩晕,小儿惊风,高血压。
太冲穴配足三里穴、中封穴,有舒筋活络的作用,主治行步艰难。
太冲穴配气海穴、急脉穴,有疏肝理气的作用,主治疝气。
按摩太冲穴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,有酸胀感为宜,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。
太冲穴治感冒:在感冒初起,有流涕、咽痛、周身不适等感觉时,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,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。
具体方法是: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~15分钟,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,连续推按5分钟,然后,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(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.5分处)由下向上推按,双脚都按摩,每侧按摩5分钟。按摩后,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,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;甚至痊愈。
太冲穴解析太冲为经穴名(TàichōngLR3)。出《黄帝内经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厥阴肝经。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,五行属土。太即大,冲即要冲,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,即元(原)气所居之处,故名太冲。
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
太冲穴意义太冲。太,大也。冲,冲射之状也。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。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,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,故名。大冲名意与此穴同。
肝经俞。俞,输也。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,在本穴为输出之状,故为肝经俞穴。
本穴属土。属土,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,胀散之气性热燥,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,故其属土。
特异性:五输穴之一,本经输穴,五行属土。肝之原穴。
文献摘要《针灸甲乙经》:痉互引善惊,太冲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主黄疸,热中喜渴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胸胁支满,足寒大便难,呕血,女子漏血不止,小儿卒疝呕逆。
《针灸大成》:女人漏下不止,太冲、三阴交。
《医宗金鉴》:主治急慢惊风,羊痫风证,及咽喉疼痛,心胸胀满,寒湿脚气,行痛步难,小腹疝气,偏坠疼痛,两目昏暗等证。
研究进展针刺太冲穴,可使胆道压力下降,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。
针刺太冲穴可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。
针刺合谷、内关、太冲等穴,可使血压下降。
鼻衄:针刺双侧太冲穴,施泻法,不断行针5分钟,留针20分钟,一般5~10分钟可见到效果。
急性扁桃体炎穴位注射,选用注射用水,成人每穴2ml,小儿1ml~1.5ml,每日1次,有一定效果。
有报道针刺太冲穴,对嗜酸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。
配内关、素髎穴,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。
近视针刺太冲穴,对青少年近视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点下方↓↓↓阅读原文有惊喜!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